Good Luck To You!

爱游戏app下载-最后一刻的致胜进球让人感动

欧冠 63℃ 0

  “人生如做菜,下足工夫才能有滋、有味、够火候!”

——刘国栋

  

  辽菜泰斗离世

  

  中国烹饪大师、辽菜泰斗刘国栋于5月10日凌晨二时三十分在沈阳家中去世,享年九十四岁。

最后一刻的致胜进球让人感动

  刘国栋,男,1923年12月出生,籍贯辽宁省沈阳市。“中国饮食文化国宝级大师”,2011年被选入《国家名厨》,还被商务部授予中华名厨(荣誉奖)称号;全国劳动模范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堪称一代中国餐饮文化大师。

  昨日,得知大师离世的消息,记者联系了他的家人和徒弟,听他们讲述了大师生前的最后时光……

  遗憾

  没能参加辽菜申遗成功仪式

  

  2016年4月16日上午,辽宁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和辽宁省饭店餐饮协会,沈阳市烹饪协会在鹿鸣春饭店共同主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“辽菜传统烹饪技艺”活态传承活动启动仪式上,刘国栋大师意外地缺席了。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鹿鸣春董事长张春海透露,刘国栋大师缺席是由于身体原因。

  张春海还透露,大师对于辽菜的关注之情,花了他一生的心血,他对于辽菜的贡献也是巨大的。大师不仅传承了辽菜,更重要的,他还进行了很多创新,他曾带领辽菜厨师用一周时间打造了20桌满汉全席,这绝对是轰动餐饮业的盛事。更重要的是他将辽菜提高到了文化层面,有一道创新辽菜《桃花香扇》,就是大师根据著名的《桃花扇》的故事改编的,这道承载了浓厚文化品味的辽菜,还得到了很多国际友人的关注,有5个日本烹饪高手特意为此菜来沈阳当面向大师请教技艺!张春海主理的鹿鸣春辽菜老店里,至今还保持着大师的四大名菜:脆皮鱼、 鸡腿、脱骨香酥鸡和煎转黄鱼,每个到鹿鸣春的客人必点这几道名菜。

  牵挂

  生命最后一刻还忧心辽菜发展

  

  1923年,刘国栋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烹饪世家。20世纪初,他跟着父亲来到沈阳,由于身体原因,他被父亲送到沈阳“天一坊”饭店当学徒。作为学徒,刘国栋十分勤奋,师从颜庆鸿、郭振声两位名厨,从干杂货开始,学习摆冷盘,看仓库,也做过水案,最后经过艰苦训练,才有机会上灶炒菜。艰苦的学徒经历,让他十分关心自己的徒弟们,他对徒弟的好是出名的。

  哪个徒弟做的餐厅有问题,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,悉心帮助徒弟改善菜品,手把手引导徒弟走上良性经营之路。他的徒弟夏春福现在经营着一家大众菜馆,每当餐厅生意清淡,刘大师总是像及时雨一样出现在现场,很多食客为了一睹大师风采,都纷纷来到店里,刘大师一点儿没有架子,总是自和食客们交流菜品,场面让人感动。

  大师生前最后一刻,还记挂着辽菜厨师的发展,他告诉家人“最怕以后的孩子不想好好发展辽菜,因为厨师行太苦了,尤其是辽菜,这是种需要苦功夫才能出精品的菜系”,带着对于辽菜的热爱,不舍,他永远地离开了……

  贡献

  没有他辽菜不可能申遗成功

  

  辽菜传承人刘敬贤认为刘国栋大师对于辽菜的贡献是重大的,或者说没有他的贡献,辽菜也不可能申遗成功。

  知名民俗学者乌丙安认为,辽菜是继中国八大菜系之后,推出的一个新菜系,是利用辽宁产的绿色食品原料和特有的烹饪工艺,并结合辽宁地区各民族饮食文化和习俗形成的独特菜系,它是以辽宁的地方风味菜点加上鲁菜、京菜、江苏菜、川菜等兼收并蓄发展起来的。辽菜在后来的发展中,被很多人误解为大众菜,不精细,缺乏文化,这是大错特错,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辽菜是在清朝宫廷菜、王(官)府菜、市井菜、民俗菜、民族菜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辽菜是最讲究养生的菜品。

  刘国栋大师的爱徒王辉追忆师傅拿手的辽菜五技法:烧、扒、拔(丝)、爆等技法,因为高难度,其他菜系基本不用,原因就是这些技法浪费时间,对于厨师要求特别高,不仅需要苦练,更需要天赋!好在,大师生前已将这些技法传授给了爱徒们。

最后一刻的致胜进球让人感动

  风范

  一生节俭 从不挑食

  

  据徒弟夏春福回忆,大师90岁的时候,还面色红润,身体硬朗,出门甚至还可以自己乘坐公交车。很多人都认为大师作为一代烹饪泰斗,平时他的嘴一定“刁”。其实不然,大师一生节俭,从来不浪费粮食,而且不挑食。

  对于自己的养生秘籍,他曾经总结了三点,“第一,心态好,平时不生气,要理解别人;第二,可以小酌,但是别喝醉酒,大酒伤身;第三,一定要保证睡眠时间,不要晚睡晚起。”

  大师虽然走了,但是他留给人间美食,而且他的幽默是身边人一直念念不忘的。

  大师去徒弟的饭店指导,徒弟们总会问,“老师您喜欢吃什么?”,每当这个时候,大师都会幽默地说:“平时我愿意吃点儿软的东西,因为我的牙都是假牙呀,哈哈哈………”

  一代大师开创辽菜新风

  

  大师远行,长歌当哭

  

  大师生前,最后一次下厨,辅导学生的场景,记者曾幸运地见到,看着大师将一棵普通的大白菜,像艺术品一样把玩在手里,指导着年轻的厨师们如何用刀工,然后如何掌握火候,最终做出一道地道而清淡的经典辽菜扒白菜,整个过程大师都耐心、细致,认真,诚恳,充满了工匠精神,一丝不苟。大师在他一生挚爱的明亮的厨房为食客烹饪美食,奉献美好,传承文化。

  我们的生活过于快速,快餐取代了辽菜老味道,而今,大师已远行,悲伤不是大师所愿,每个热爱我们这个城市的人,热爱生活的人,热爱美食文化的人都应该传承大师那种对于生命的热诚,保持像大师一样达观的心态,我想,在天堂的大师看到人间此情此景,也会感动不已,欣慰不已!

  

  沈阳日报、沈阳网记者 王雪 何强

  编辑:崔扶尧

  

评论留言

暂时没有留言!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